生命是悖論;平衡是動態優雅的重心轉換,而非縮瑟懸置的狀態。
當釋放了頭腦的標籤與定義,相對或差異其實沒有問題,只是反應不同的質地。於是矛、盾皆是勇士的資源與工具,越能和矛盾共處的你,越靠近真理。
熱情的靜定
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天主教.卡默爾修會所強調的熱情,以及佛家所看重的靜定或平等心。東西方長久以來的無神論與有神論之爭,對我沒有太大的意義,倒是上述的議題令我很感興趣,它使我領悟到,我們對熱情的認識都只限於執著、想要得到某人或某樣東西,但是又害怕失去他們,以及強烈的佔有慾等等。如果你沒有執著,沒有其他那些東西,只有純粹的熱情,你會怎麼樣?其中的意義又是什麼?我想到有時打坐時,突然感覺心開意解,混雜著奇妙的心疼感,那一股巨大的熱情是沒有對象的。如果把兩個辭組合便可以比較完整的形容那種狀態——熱情的靜定,意思是對人生的每一個面向都充滿熱情,對每一個生命都有最深的關懷,但是沒有絲毫的執著。這份感覺是充實的、圓滿的、完整的,而且充滿挑戰性。
我覺得這兩個辭的組合非常適切,非常深刻,也是我長久以來靈修的核心精神。它們非常緩慢而堅定地滲進我生命的每一個層面,我們仍然有一段路要走,但感覺上我已經很清楚的看到這段「沒有目的地的旅程」了。我目前的功課就是熱情的工作而不執著於結果。熱情的靜定,熱情的靜定,聽起來多麼適切啊!
這令我想起了湯瑪斯.基廷神父所說的一段話:「意志最主要的行動並不是費力,而是一種允許, ……以意志的力量去完成一些事實是在加強假我……,但是當內心越來越自由,一直隨著這自由的階梯往上攀登時,它的行動逐漸變成一種允許,允許神性的來臨和恩寵的流入。」
我很喜歡基廷強調的接納、開放與允許,而不是去努力奮鬥。他說:「試著去稀釋接納之中的傾向,這對於深思的祈禱是有助益的。接納並不是不行動,而是真正的行動,其中沒有奮力的成分。那是一種靜待終極奧秘的態度。你並不知道那奧秘是什麼,如果你的信心被淨化,你甚至不想知道那是什麼。」這種活躍的不行動就是我所謂的熱情的靜定。道家稱這種狀態為「為無為」,常被詮釋成「不費力的努力」。
以上摘錄自書籍:恩寵與勇氣